人文摄影本质是什么
By Wlens on
参加人文摄影比赛时,我常常陷入一种矛盾。
摄影,到底是为了取悦评委的喜好吗?
还是坚持我自己对画面、对光影、对影像本质的理解?
我见过太多比赛现场,评委在审片的时候,
对着一张照片开始大篇幅地解读——
说这里表达了某种情感,那里暗示了社会问题,
可实际上,作者拍摄时,可能只是顺手按下了快门。
那些被赋予的意义,有时不过是观看者自以为是的意淫罢了。
更让我质疑的是,
有些真正讲究光影、构图、色调、情绪控制的作品,
因为“不够感人”“不够有故事性”,
被轻易地丢到了角落。
而一张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甚至拍摄质量堪忧的手机年夜饭合影,
却被夸成了人间至情的杰作。
我曾听过某位高等级的摄影协会主席的分享课。
他解读的一些作品,
说实话,
如果回归摄影本身——
光影?没有。
构图?混乱。
节奏?杂乱。
画面质量?堪忧。
但他却用极尽深情的语调,谈论那背后的“团圆饭故事”。
那一刻,我第一次那么清晰地感受到,
有时候,摄影比赛根本不是在比摄影,
而是在比谁更能打动评委的情绪,
谁的作品更容易被他们套上自己的想象。
这让我想问自己——也想问所有热爱摄影的人:
摄影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是画面本身的质量,
还是观者自说自话的臆想空间?
如果摄影只需要引发观众无限制的联想,
那么是不是任何一张照片,只要故事包装得好,都能成为“好作品”?
如果摄影只是用来满足评委的情绪,
那么真正对光、对影、对构图、对时机苦心雕琢的人,又算什么?
我不否认,照片承载故事,这很美好。
但我始终坚持认为,
摄影首先是一种视觉语言。
它应该用光影、色彩、构图、氛围,去直接传达情绪和思想。
故事,是画面之上的延伸,但不能脱离画面本身。
一张真正好的照片,应该在视觉上首先成立,
然后才是故事空间的延展。
只有在画面基础之上产生的情感共鸣,
才是摄影最打动人的地方。
否则,一切所谓的深意,只是空中楼阁。
所以我一直提醒自己:
在拍摄人文这个题材时,别想着取悦谁。
别想着如何去迎合谁的胃口。
也别依赖观众为作品补完意义。
拍好每一束光,读懂每一片影,掌握每一个构图节奏。
这,才是我认为的,
作为一个摄影者,对影像最起码的尊重。
至于参赛?
有得失,但无对错。
比赛可以是风向,但永远不是航向。
真正的摄影,是从心出发。
光影为骨,故事为肉,但摄影的灵魂,始终握在按下快门的那一瞬。